報長推薦:江蘇無縫鋼管廠、江蘇合金鋼管、江蘇鍋爐管、無錫合金鋼管廠現(xiàn)貨庫存查詢
在歐美等陷入金融危機之時,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頓時面臨產能過剩危機,從下游制造業(yè)到上游能源、資源、鋼鐵等行業(yè)。然而,中國政府采取了限產保價措施,并實施國家收儲計劃,保護產能,消化庫存。但是,經濟刺激創(chuàng)造的需求與價格干預等因素結合,形成了產能重新膨脹。全國人大財經委日前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,有19個行業(yè)呈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。
在西方國家,產能過剩是經濟周期的一個表現(xiàn),但在中國更主要是由相關管制造成。比如2004年,中國出現(xiàn)的電力、鋼鐵等短缺,是因為此前政府為防止重復投資而多年停止審批所導致,即所謂的規(guī)劃跟不上市場變化。一旦為了緩解供應緊張而暫時放開管制,則會刺激一窩蜂的投資,并形成產能過,F(xiàn)象。在這個過程中,地方政府是投資膨脹的主要原因,為了GDP業(yè)績,各地在政策、融資、土地等方面,鼓勵投資,鋼廠、汽車廠全國遍地開花。
因此,產能過剩頑疾如何解決,首先必須解除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審批制度,計劃跟不上市場,就不斷會有短缺與過剩之間的過山車。其次,需要打擊地方主義。在行業(yè)產能過剩的背景下,市場經濟是不會有新產能投入,但中國市場分割,全國看可能總量過剩,但區(qū)域不平衡,地方利益至上就會造成重復投資,加劇產能過剩。
應對產能過剩的唯一辦法,是通過市場力量淘汰掉那些落后產能,在通脹期間根據(jù)虛假泡沫制造的產能必定被隨之而來的通縮淘汰。但中國上游行業(yè)屬于國有經濟絕對控制,因此,當全球經濟需求和價格下行之時,中國則通過行政指令,保價限產,從而阻止了過剩產能的淘汰。甚至,通過短期的財政投資與銀行大肆放貸政策,又刺激新的產能投資。這是折騰的表現(xiàn),最終更不會改變過剩產能被淘汰的命運。
目前,中國采取增量上的限制,即提高審批標準,限制投資,基本還是管制的老路;在存量上,則推進企業(yè)重組,并政策性淘汰中小企業(yè)。我認為,應對落后產能根本手段應是適當放開審批管制、打擊地方主義與適當放開價格,讓市場淘汰那些落后企業(yè)和產能,即在通縮的環(huán)境中放開價格,通過競爭,以生存能力最強的企業(yè)去兼并那些虧損倒閉的企業(yè),淘汰陳舊設備,增加技術水平更高的新設備,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。
目前行政主導式的企業(yè)重組是窮折騰的典型表現(xiàn),對消除過剩產能基本無益:其一,由于存在地方利益,跨區(qū)域重組很難淘汰產能;其次,客觀上導致“國進民退”,不利于作為“鯰魚”的民營企業(yè),比如鋼鐵行業(yè);其三,增加了管理成本,甚至因利益和文化不同產生矛盾,可能導致企業(yè)生產效率更低;其四,大部分重組并非強者通吃,而是弱弱聯(lián)合,為聯(lián)合而重組,這與企業(yè)效率和淘汰產能有何意義呢?
|